梅毒的早期癥狀和身體反應根據病程進展可分為不同階段,以下是綜合醫學資料的整理:
一、一期梅毒(感染后2-4周)
硬下疳
特征:生殖器或接觸部位(如肛門、口腔)出現單個無痛性潰瘍,呈圓形/橢圓形,直徑1-2cm,邊界清晰,表面清潔,基底呈肉紅色。
好發部位:男性多見于陰莖、龜頭;女性多見于大小陰唇、宮頸。
伴隨癥狀:腹股溝淋巴結腫大(梅毒性橫痃),質地硬、無痛、不破潰。
二、二期梅毒(感染后6-8周)
全身性梅毒疹
皮疹類型:斑疹(玫瑰疹)、丘疹、膿皰疹等,常對稱分布于軀干、四肢、手掌及腳底。
特點:不痛不癢,掌跖部可見領圈狀脫屑紅斑,部分患者出現肛周扁平濕疣或蟲蝕狀脫發。
黏膜與系統癥狀
口腔、咽喉黏膜白斑或糜爛,伴低熱、頭痛、關節痛、淋巴結腫大等。
三、潛伏期與早期隱性梅毒
無癥狀階段:硬下疳或皮疹消退后進入潛伏期,血清學檢測仍為陽性,無外在癥狀但具傳染性。
復發風險:約20%患者可能出現復發性梅毒疹,以環狀丘疹為主。
四、女性特殊表現
一期癥狀:外陰硬下疳易被忽視,可能伴宮頸潰瘍。
二期癥狀:全身皮疹外,可能出現外陰濕疣或陰道分泌物增多。
五、注意事項
早期治療關鍵:青霉素類藥物(如芐星青霉素)可有效治愈早期梅毒,需足量、規范治療。
傳染性控制:硬下疳及二期皮疹分泌物含大量梅毒螺旋體,需避免性接觸,個人用品隔離消毒。
及時就醫:高危性行為后4周內建議檢測,即使癥狀消退也需完成治療和隨訪。
若出現上述癥狀,建議盡快至皮膚科或感染科進行梅毒血清學試驗(如RPR、TPPA)確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