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B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多樣,根據病程和感染類型可分為以下類型:
一、隱性感染(無癥狀攜帶)
約95%的成人感染EB病毒后表現為隱性感染,無明顯癥狀或僅有輕微類似感冒的表現,如低熱、咽痛、乏力等,通常3-5天自愈。
二、急性感染(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)
常見于青少年及成人初次感染,典型表現為:
發熱:體溫38.5-40℃,持續1-3周,可伴寒戰。
咽峽炎:咽痛、扁桃體腫大伴白膜覆蓋,嚴重者影響吞咽。
淋巴結腫大:以頸部淋巴結最常見,其次為腋下、腹股溝,呈無痛性、非化膿性腫大。
肝脾腫大:約50%患者出現肝大伴轉氨酶升高,30%有脾大,偶見黃疸。
皮疹:軀干部多見,表現為斑丘疹、蕁麻疹等,3-7天消退。
三、慢性活動性EB病毒感染
多見于免疫功能低下者,表現為:
持續或反復發熱(超過6個月),伴肝脾及淋巴結腫大。
多器官損害:包括貧血、血小板減少、間質性肺炎、腦炎等。
預后差:可能進展為淋巴瘤、噬血細胞綜合征等。
四、特殊并發癥
惡性腫瘤關聯:與鼻咽癌、Burkitt淋巴瘤、胃癌等密切相關。
神經系統表現:腦炎、腦膜炎、周圍神經炎等。
自身免疫疾病:如干燥綜合征、系統性紅斑狼瘡。
注意事項
傳播途徑:主要通過唾液傳播(如接吻、共用餐具)。
診斷依據:需結合血清學檢測(如EB病毒抗體)、血常規(淋巴細胞及異型淋巴細胞增多)。
治療原則:以對癥支持為主,重癥需抗病毒藥物(如更昔洛韋)及免疫調節治療。
若出現持續發熱、肝脾腫大或神經系統癥狀,建議及時就醫排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