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列腺癌的TNM分期系統是國際通用的癌癥分期標準,其制定和應用基于以下核心依據和流程:
一、制定機構與標準來源
TNM分期由**美國癌癥聯合會(AJCC)**提出并定期更新,結合全球腫瘤學研究成果制定統一標準。該體系通過評估原發腫瘤(T)、淋巴結轉移(N)、遠處轉移(M)三個維度,全面量化腫瘤侵襲程度。
二、TNM分期的具體分類依據
1. T分期(原發腫瘤范圍)
· T1:隱匿性腫瘤,無法通過指檢或影像學發現,需術后病理或穿刺活檢確診(如T1a指腫瘤體積≤5%切除組織)。
· T2:腫瘤局限在前列腺內,按累及范圍細分為單葉部分(T2a)、單葉大部(T2b)或雙葉(T2c)。
· T3:突破前列腺包膜,侵犯精囊(T3b)或周圍組織(T3a)。
· T4:固定或侵犯直腸、膀胱等鄰近器官。
2. N分期(淋巴結轉移)
· N0:無區域淋巴結轉移(如閉孔、髂內淋巴結)。
· N1:存在區域淋巴結轉移。
3. M分期(遠處轉移)
· M0:無遠處轉移。
· M1:轉移至骨(M1b)、其他器官(M1c)或非區域淋巴結(M1a)。
三、分期評估方法
· 臨床檢查:直腸指檢(DRE)初步判斷腫瘤局部侵犯。
· 影像學:MRI、CT評估包膜突破和淋巴結轉移;骨掃描、PET-CT檢測遠處轉移。
· 病理活檢:穿刺或術后病理明確腫瘤分級(如Gleason評分)和分期。
· 實驗室檢查:PSA水平輔助判斷腫瘤負荷和轉移風險。
四、分期的臨床應用意義
1. 指導治療決策
· 局限性腫瘤(T1-T2N0M0)多選擇根治性手術或放療。
· 局部晚期(T3-T4或N1)需結合內分泌治療或擴大切除術。
· 轉移性癌(M1)以全身治療(化療、靶向)為主。
2. 預后評估
分期越高(如T4或M1),5年生存率顯著下降。
五、分期的動態更新
AJCC每6-8年修訂一次TNM標準,例如第8版(2017)強化了影像學與分子標記在分期中的作用。
如需更詳細的分期組合(如Ⅰ-Ⅳ期)或治療建議,可參考權威指南(如NCCN)或文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