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交場合前的表現
提前擔憂:在知道即將面臨社交場合(如聚會、會議、演講等)很久之前,就開始感到緊張和焦慮。比如提前一周就因為要參加同學聚會而心煩意亂,不斷在腦海中設想可能出現的尷尬場景。
反復思考:反復思考自己在社交場合要說的話、要做的動作,對每一個細節都過度斟酌,擔心自己的表達不夠完美。例如,為了在會議上的發言,會提前寫好詳細的稿子,并且不斷修改措辭,甚至背誦下來,但還是擔心會出錯。
找借口回避:總是試圖尋找借口來避免參加社交活動。比如收到婚禮請柬后,會以身體不舒服、工作忙等理由推脫,其實是害怕面對社交場合。
身體不適征兆:在社交活動前出現身體上的不適,如頭痛、胃痛、惡心等。就像每次要參加公司團建活動前,就會感覺胃部痙攣,吃不下東西。
社交場合中的表現
臉紅發熱:一旦進入社交場合,臉就會不由自主地紅起來,并且感覺臉部發燙。例如在課堂上被老師提問時,臉瞬間變得通紅,而且這種臉紅很難控制。
心跳加速:心臟跳動明顯加快,自己能清晰地感覺到心跳,甚至會有心跳聲在耳邊回響。像是在與陌生人交談時,心跳急劇上升,好像要從胸口蹦出來一樣。
出汗過多:手心、額頭、后背等部位大量出汗。比如在面試的時候,手心里全是汗,甚至會把簡歷都弄濕。
呼吸急促:呼吸變得急促而淺,感覺氧氣不夠用,有時會大口喘氣。在公眾場合演講時,可能會因為呼吸急促而導致說話斷斷續續。
肌肉緊張:全身肌肉緊繃,尤其是肩部、頸部和背部的肌肉,會出現酸痛的感覺。在參加晚宴等社交活動時,長時間保持肌肉緊張,活動結束后會覺得這些部位特別累。
口干舌燥:口腔和喉嚨變得干燥,說話時會感覺很困難,需要頻繁地清嗓子或者喝水。例如在商務洽談中,會因為口干舌燥而說話聲音沙啞。
結巴或言語混亂:說話變得結巴,或者語無倫次,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。比如在向心儀的對象表白時,緊張得話都說不清楚,邏輯混亂。
目光回避:不敢與他人對視,總是避開別人的目光,看向地面、墻壁或者其他地方。在和別人交流時,眼睛總是游離,讓人感覺不專注或者不自信。
身體姿勢僵硬:姿勢不自然,身體變得很僵硬,動作也很機械。比如在參加舞會時,身體動作顯得很笨拙,不能像其他人一樣放松地舞動。
聲音顫抖:說話的聲音會不自覺地顫抖,音量也可能變小。在舞臺上表演時,聲音發顫,影響表演效果。
社交距離保持過遠或過近:要么刻意與他人保持很大的距離,讓人感覺很冷漠;要么因為緊張而不自覺地靠別人太近,侵犯別人的私人空間。例如在排隊時,會和前面的人隔得很遠,或者在交流時,不小心離對方太近而讓對方感到不舒服。
不敢主動交流:很少主動發起對話或者參與討論,總是等待別人先開口。在社交聚會上,只是默默地坐在角落,除非有人跟自己說話,否則不會主動搭話。
擔心被評價:總是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穿著、言行、外貌等方面進行負面評價。比如在穿了新衣服出門后,會一直擔心別人覺得自己的衣服不好看或者不合適。
過度在意自己的表現:對自己在社交場合中的每一個行為都非常在意,一旦覺得自己有一點小失誤,就會一直糾結。例如在小組討論中說錯了一句話,就會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一直想著這個錯誤,無法集中精力。
感覺被注視:總感覺周圍的人都在注視自己,即使實際上并沒有。在商場里逛街時,會覺得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,從而變得很不自在。
社交場合后的表現
事后反復回想:在社交活動結束后,會反復回想自己在活動中的表現,尤其是那些自己認為不完美的地方,并且為此感到懊惱。比如在參加完招聘會后,會一直想著自己在面試中回答不好的問題,不斷自責。
自我貶低:因為社交場合中的表現而對自己產生負面評價,覺得自己很失敗、很無能。例如在朋友聚會后,覺得自己不夠風趣,不能像其他人一樣活躍氣氛,從而認為自己是個無趣的人。
情緒低落:情緒變得低落,可能會陷入焦慮、抑郁的情緒中。在參加完重要的社交活動后,可能會連續幾天都提不起精神,心情郁悶。
回避類似場合:因為一次不愉快的社交經歷,而更加回避類似的社交場合。比如在一次演講失敗后,以后遇到需要演講的場合,就會堅決拒絕參加。
社交圈子縮小:隨著時間的推移,由于不斷地回避社交活動,社交圈子逐漸縮小。最終可能只和少數幾個非常熟悉的人交往,對新的人際關系感到恐懼。